本文目录一览:
- 1、清末曾有120名幼童赴美,为什么最终回来了94人呢?
- 2、1872年至1875年清政府派出20名幼童去美国学习的人有谁?
- 3、清末曾有120名幼童赴美,为什么最终回来了94人?
- 4、晚清派幼童赴美留学的历史背景?
- 5、清末曾有120名幼童赴美,怎么最终回来了94人呢?
- 6、清政府赴美留学幼童算不算教育交流
清末曾有120名幼童赴美,为什么最终回来了94人呢?
清末洋务运动中,120名幼童赴美留学算是一个有深远影响的事件。要论起来,这120个人可是出国留学人中的祖师爷,中国第一批正儿八经的公费留学生。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中国铁路第一人詹天佑,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就是这120人的一员。
现在的人,为了去美国留学,点灯熬夜的考托福,考雅思,花大把的银子都不心疼,可是,在当时,没有一个家庭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去美国,别说花钱了,你倒给钱都不愿意。所以花了3年时间,才从中国南方的一些贫困家庭中招募了120人,分4批送到了美国。
原计划是让这120个孩子在美国学习15年,把老美的先进技术、经验、教育统统给大清国学习回来,然后好好的建设大清国,谁知道,羊入虎口,这120名幼童在美国生活时间长了,竟然被美国资产阶级腐朽生活给同化了,剪辫子,信耶稣,泡美国大妞。
这还得了,于是大清国紧急发出召回令,提前终止了他们的学业,强制性地把这批人给送回国了。去的时候是120人,回来的是94人。其中有3个人病死在了美国,有9个人因为不遵守纪律被提前遣送回国了,有14个人坚决不回国,不再靠大清国供养,自己在美国自力更生了。
当时回来的94人,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两个人是顺利毕业的,其他人都没有完成学业,半途而废了。但是即便如此,这94个人中依然出现了大批的人才,这些人为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些人中诞生了国务总理1人,铁路局长3人,外交部长2人,铁路官员5人,海军元帅2人,海军军官14人。
好了,下面让我们把时光调回到1872年,跟随着历史的节奏,让我们好好的回顾一下,在100多年前,那些第一批的留美幼童到底经历了些什么。
说起留美幼童,就不得不提中国留学教父容闳,正是容闳一手促成了120名幼童的留美。容闳出生在广东香山,一个离澳门很近的地方。很小的时候就随父亲到澳门,进入教会学堂,1842年跟随教会学校搬到香港,1846年跟随博朗牧师到美国,后考入耶鲁大学,是中国留学美国的第一人。
毕业后,容闳回到了中国,受到了曾国藩的器重,参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负责到美国采买各种设备。1870年,容闳上书曾国藩,提出派一批中国儿童到美国留学。
在大清国眼里,美国是蛮夷之邦,虽然鸦片战争中国被“蛮夷小国”英国打败了,但是大清国国还是以天朝上国自居,根本不屑于去向他们学习。但是,在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联合之下,清廷终于答应。于是留学生招募工作开始,具体负责人还是容闳。
清廷虽然答应了,但是你想让满人出去留学,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当时只能在汉人家庭中招募,而汉人家庭中官宦富贾人家的孩子,也是不会去的,最后,只能在江浙一带的贫苦家庭中招募。
1870年,容闳在上海的万国公墓附近开设了一个留美预备学堂,入学者需学习一年的汉文和英文,考试合格者才被录用。招生工作是极其艰难的,但凡家里能活得下去的,谁愿意把孩子送到地球的那一边啊。
容闳经过多方奔走,最后招募到了30名合格者,于1872年8月11日,从上海起航,跨越太平洋,在美国旧金山登陆,然后坐上蒸汽火车到达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此后,1873年,1874年,1875年,又有3批孩子被送到美国。共计是120名。
出发前,这120名幼童都和清政府签订了一个文书,约定:“在美国的15年中,如果发生疾病死亡或者其他灾难,清政府一律不负责”。这120人中,最大的16岁,最小的12岁。
到达美国后,这120人被分配到了54户美国家庭中。当这些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脑袋后买还拖着一根大长辫子的中国孩子一到美国,立刻成了美国孩子们的围观对象。
按照清政府的计划,这些孩子被安排在了铁路,交通,电报,建筑,军事等领域开始学习,同时,还要接受中国汉文化的学习,清政府专门派有老师在一旁监督。一方面是监督他们的学业,另一方面也是怕这些幼童在美国,受到美国思想的影响。
一开始,这些幼童确实很不适应,不会英语,交流困难,天天西餐,吃的困难,美国人热情拥抱,亲吻他们,让他们羞得满脸通红,美国人甚至带他们去做礼拜,让他们不可理解。
但是,他们毕竟是一群孩子,正是接受能力强,模仿能力强的时候,很快的他们就适应了美国生活,接受了美国的思想,他们甚至剪掉了辫子,穿起了西服,年龄大一点的,还和美国大妞谈起了恋爱。
这些现象,引起了清廷的注意,当时去美国留学带队的总队长陈兰彬向清廷上书:“朝廷每年拿出6万两银子,供他们在美国读书,他们竟然背叛祖宗,日渐西化,如不及时召回,恐怕为他人做嫁衣了”。
于是,在1881年,留学第9年的时候,清廷强制召回了这批留学生,比预计的15年少了6年。
出去的时候是120人,回来的时候是94人,其中3人在美国病逝,9人提前回国,14人拒绝回国。
这94人中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两个人是在美国耶鲁正式毕业的,其他人全部都没有完成学业。
但即便如此,这94人日后依然成为了中国的精英人物,成为了国家的中流砥柱。他们中间有铁路设计师詹天佑,民国总理唐绍仪,民国外交官梁怡,开滦煤矿矿冶工程师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
少年强,则中国强。在中国百年复兴的强国之路上,这120名留美幼童,无疑是具有榜样作用的。
1872年至1875年清政府派出20名幼童去美国学习的人有谁?
1872年至1875年清政府派出去美国学习的人有120名。其中较为著名的有:
一、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广东南海县人,是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1872年7月8日,年仅12岁的詹天佑作为中国第一批官办留美学生留学美国。188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学士学位。回国后参加了马尾海战。后主持修建了包括京张铁路在内的多条铁路。
二、梁敦彦(1857-1924),广东顺德人。1872年作为第一批幼童被清政府派住美国留学。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获名誉博士学位。1907年起,任清外务部右侍郎、会办大臣兼尚书等职。1914年任北京政府交通部总长。欧美同学会创始人之一。1913年欧美同学会成立时首任会长。
三、蔡绍基(1859—1933),珠海拱北北岭人。首批留美幼童之一,入耶鲁大学学习法律。回国后先为上海大北电报公司翻译,后任清政府驻朝鲜外交代表、袁世凯的幕僚、天津外事局局长、北洋大学校长、天津海关监督和天津海关道台。
四、蔡廷干(1861-1935), 字耀堂。广东省香山县上恭都上栅村人 ,1873年被选派为第二批三十名幼童赴美留学。1885中参加了中法之战,1888年以“守备衔尽先补用“调往北洋水师服役。1892年调任“福龙”号鱼雷艇管带(武职正四品)并赏绘花翎顶戴。
五、唐国安(1858年10月27~1913年8月22日),广东省香山县人。清末民初的外交家、教育家,清华大学创始人、第一任校长,14岁时成为第二批留美幼童。
六、容揆,广东省新会县菏塘良村人,生于1861年3月2日。他是容闳的族弟。在容闳的鼓励下1873年来美留学。
七、梁如浩(1863—1941),广东香山人,1874年第三批留美幼童。1881年回国,任天津兵工厂绘图员。1894年甲午战事起,随袁世凯回国。1911年10月袁世凯组阁,任邮传部副大臣。1912年曾短期任外交总长,因拒绝签署外蒙条约去职。1922-1923年任接收威海卫委员会委员长,被骂为“汉奸”,旋即辞职。
八、唐绍仪(1862年1月2日—1938年9月30日),广东香山县(今珠海唐家湾镇唐家村)人,1874年第三批留美幼童,后任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 ,国民党政府官员。曾任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校长。
扩展资料
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1881年,原定十五年的幼童留美计划中途夭折。第一批返回的21名学生均被送入电局学传电报,第二、三批学生由中国当时的新式企业如福州船政局、上海机器局留用23名外,其余50名分赴天津水师、机器、电报、鱼雷局等处当差。这批留美幼童后来分散到政界、军界、实业界、知识界等各个领域。
这批留美生中从事工矿、铁路、电报者30人,其中工矿负责人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人;从事教育事业者5人,其中清华大学校长1人、北洋大学校长1人;从事外交行政者24人,其中领事、代办以上者12人,外交部部长1人、副部长1人,驻外大使1人,国务院总理1人;从事商业者7人;进入海军者20人,其中14人为海军将领。大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留美幼童
清末曾有120名幼童赴美,为什么最终回来了94人?
从1872年到1875年,当时的清朝选择派遣10到16岁的幼童共120人前往美国留学,这些人就是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原本计划留学15年,但因为各种原因,留学计划在9年后撤销,以失败告终,而最后120人,回来了94人。
洋务运动时期,由于曾国藩的幕僚容闳的提议,曾国藩与李鸿章联名上书请求进行“留学教育计划”,按照计划,清朝派遣120名留学生前往美国,学习科技、工程等洋务亟需的学科。考虑到语言问题,最终决定选择10岁到16岁的幼童出国,从1872年开始每年派遣30人,到1875年完成,年限15年,经费全部由朝廷支出。
这样的条件放在今天,应该很多人都会挤破头去争取,但是在当年,绝大多数人都对于出国留学非常害怕,觉得极其危险,那时的清朝依旧把美国视作蛮荒不开化之地,更何况是要把十多岁的孩子送出国,一送就是15年。正因为大多数的家庭都很难接受,因此容闳费尽心思,不知费了多少工夫,才好不容易勉强凑够了留学生的人数,大多来自东南沿海。
与胆战心惊的家长们完全不同,这些留学幼童刚开始还是非常兴奋的,对于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但是抵达美国以后,各种困难接踵而至,首先就是语言问题,这些没有经过英语训练的孩子根本无法与美国人交流。为了更好学习语言,这些幼童被分散安排到了当地的美国家庭之中,风俗的迥异,时常让这些孩子面红耳赤不知所措。
不过,还有很多问题,清廷明文禁止这些幼童改奉上帝,因此自然破坏了他们与寄宿家庭主人的感情,而且西餐他们也吃不习惯,刚来的清朝幼童们经常因为打扮的问题,受到周围人异样目光,而为了尽快进行学习,幼童们需要相当刻苦的学习。如此一来,清朝首批留美幼童到了美国之后,等待他们的就是枯燥而且缺乏自由的留学生活。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聪敏好学又肯刻苦的中国孩子,很快就融入了当地的生活,而且普遍成绩非常优秀,英语水平也迅速提高到了能够与当地人畅顺交流的程度,也正因如此,清朝的留美幼童,很快适应了当地生活。原本清朝留学生们的困惑与不适应感,逐渐消失,在当地也交到了很多的朋友,一切都步入正轨。
可与此同时,清朝方面却出了问题,当初清朝派遣留美幼童的主要目的是,保持传统文化与各方面制度的前提下,将美国的先进技术学到手,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然而这些留美幼童在美国却迅速接受了西方文化与思维,愈发美国化。渐渐地,留美幼童进入教堂、甚至还剪掉辫子,拒绝清朝服装,一系列“倒戈行为”让清朝越来越害怕。
经过清廷内部的一番争论争斗,最终1881年,清朝还是决定将所有留美幼童撤回,实际上这些幼童,原本再过四五年,就能进入大学,眼看着果实即将成熟,却被硬生生打掉了。
最终,120名留美幼童中回来了94人,剩下的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病故在了美国
留美幼童初来乍到,因为水土不服还有学业压力实在太大等原因,病倒者不少,而那时的医疗条件仍旧有限,因此身体比较弱的早夭的也不是没有,天才少年潘铭瑞15岁考上瑞萨莱尔理工学院,结果一年后就重病离世。
第二,提前被遣送回来
清朝为了这批留美幼童花费巨大,平均每人每年大约是六万两白银,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原本清朝送留学生出去是为了洋务,如果留学生不务正业,必然浪费很多资源,因此清朝也会定期让监督考核,不合格的留学生会被提前遣送,及时止损。
第三,执意不回继续学业
清朝留美幼童普遍年纪比较小,更加容易受到影响,他们在留美期间,对于原本清朝的那套产生了质疑,而对西方的文化愈发亲近,对清朝的落后极其不满,清朝要求幼童回国的时候,容揆等人就拒绝回国,而继续留在了美国学习。
晚清派幼童赴美留学的历史背景?
把这份奏折载入史册吧
派遣幼童到美国留学,是"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这两句话,是曾国藩和李鸿章在给朝廷的奏折里说的。因为"古今未有",所以这一计划的决定,采取了极其郑重的方式:1871年8月5日,先由曾国藩李鸿章联名,向同治皇帝(实际上是向垂帘听政的慈禧、慈安两位皇太后)会奏;太后批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复议;总理衙门和曾国藩、李鸿章对奏稿进行商议修订,9月5日,再将"议奏"呈太后;9月9日,获得批准办理的圣旨。
在奏折里,曾国藩和李鸿章这样评价外国的科学技术:西洋军事实力的背后,有地理、数学、天文、制造等多种知识;他们重视引入外国的先进技术,把学有所成的"游学"者请到学校,教授各门科学;他们把陆军和海军的建设看作"身心性命"……今天我们中国要仿效他们的成功之道,最紧迫的,是应当选拔聪颖子弟到海外留学,努力钻研,以实现皇上逐步自强的夙愿……
他们的规划是:访选各省聪颖幼童,每年30名,四年共120名,分批搭船赴洋,在外国留学,15年后,按年分批回国。"计回华之日,各幼童不过三十上下,年方力强,正可及时报效"。
奏折对幼童留美的具体事宜作了规定:赴洋幼童学习一年,如气性顽劣,或不服水土,将来难望成就,就应由驻洋委员随时撤回。幼童入学之初,读什么书,学什么专业,应由驻洋委员列册登注,每四个月检查一次,年终汇总报告。驻洋正副委员,每人每月薪水银450两,翻译一人,每月薪水160两。每年驻洋公费银共六百两。正副委员翻译教习来回路费,每人银750两。幼童来回路费及衣物,每人银790两。幼童驻洋学费津贴屋租衣服食用等项,每年计银400两。每年驻洋委员将一年花费开单报告,"倘正款有余,仍涓滴归公",如果费用不足,可报告要求补充。留学事务局每年的预算,为库平银6万两,以20年计算,约需库平银120万两。当时的币值,每4两银约合美金5.5元,所以驻洋委员的月薪等于618美元,翻译的月薪220美元;留学事务局每年预算为8.25万美元。
曾国藩和李鸿章决定,由翰林陈兰彬担任留学事务局正委员,留学计划的积极倡议者容闳为副委员。(后文我们会看到,开放的容闳与保守的陈兰彬及其继任吴子登之间产生的矛盾,最终导致留学计划的夭折。)
惊涛三万二千里
第一批"留美幼童"于1872年8月11日起程赴美。前后四批,共120名"留美幼童",都是乘坐轮船,跨海三万二千里,横渡太平洋去美国的。
有一个叫祁兆熙的人,是奉命护送第三批"留美幼童"的小官。他留下了一部《游美洲日记》,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一个多世纪前的跨海旅途。
在上海登船的头天晚上,天真的孩子们看到洋泾浜一带的"自来火灯"(煤气灯)"簇簇匀排,荡漾波心",快乐之极。启程时天蒙蒙亮,他们兴冲冲早起,观看轮船驶出吴淞口。
午后天气变坏了,"风雨交加,舱面不能行走,晕浪者呕吐大作,俱睡而不能起。"风浪一起,舱间便"多啼哭声,不得安睡"。
幼童的适应性也强。经过十数天的航行,晕船者开始减少。每遇大风暴,祁兆熙等大人还如醉汉,孩子们却"嬉戏自得,毫无恐怖"。到了深夜,小家伙们还"在大菜间游行",喧哗不已。他们甚至有些喜欢风浪,因为风高浪急的时候,祁兆熙就会免除他们每天的功课。
祁兆熙是个十分尽职的官员,他发给幼童们《太上感应篇》、《三训合刊》,每天上午宣讲。晚上则让孩子们温习"西书"。
开始,幼童吃不惯船上的西餐,把祁兆熙治喉咙痛的咸西瓜皮抢吃精光。但是航程刚刚过半,多半幼童已经习惯了牛奶面包。"每人坐处大碟一,勺一,叉一;洋布手巾一方,束以白铜圈"。祁兆熙记述的食物有牛肉、羊肉、鱼、甜咸皆有的面饼,饮料有奶茶、冰水。"饮毕,进高脚瓷盆四,装水果、干果二,每人随意食之"。
在祁兆熙的日记中,还可见到他管束教育淘气幼童的记述。他曾"薄责"三名不守规矩的孩子,管教几个"寻口舌"斗嘴的人。一天,有几个幼童从甲板上捡回外国人遗弃的地图,他看到后严厉斥责,命送回原处。不仅如此,他还把幼童集合起来训话,告诫他们说:"用了船上的东西,一定要归还原处;精细的东西,千万不能损坏;只有这样,人家才说你聪明,不会讨厌你。你们给我记住!"
30天航行终于结束,在旧金山上岸之前,祁兆熙打开衣箱,让幼童换好上岸的服装,那是一套崭新的衣服:"蓝绉夹衫,酱色绉长褂,缎靴"。
"为到金山上岸光辉。"---祁兆熙想到的是大清的形象。
开足马力的年轻国家
1872年9月15日,《纽约时报》旧金山报道:
昨天到达的30位中国学生都非常年轻。他们都是优秀的有才智的淑女和绅士,并且外表比从前到访美国的同胞更加整洁。3位满清官吏阶层的监护人和他们同行。中国政府拨出100万美元作为他们的教育经费。中国政府计划每年选派30名学生前往这个国家。
新大陆让幼童睁大了双眼。
最让幼童感兴趣的莫过于"火车"。
要问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是什么样的,"火车时代"无疑是最好的概括。第一批幼童抵达美国时,这个年轻的国家刚刚修筑了横跨大陆的火车干线。十几年前还处在田园牧歌时代的土地,一夜之间从东到西冒起了滚滚浓烟。这个建国不足百年的国家轻装上阵,朝气蓬勃,一种称作"美国精神"的东西,吸引着来自全世界的新移民。
"留美幼童"乘火车到达的终点站,是康涅狄格河畔的Springfield,中国人给了这座城市一个清新的名字:"春田"。大作家马克·吐温一家居住在此。不但他的两个女儿日后成为留美幼童的同学,作家自己,也与留学事务局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文将述及)为了让这批年纪尚小的中国幼童尽快学习语言,并得到家庭的关怀,在容闳的积极奔走下,康州当局决定,将幼童三五一组,分散到康涅狄格河谷的美国人家中。
消息传出,愿意接受中国幼童的美国家庭踊跃报名。当第一批幼童到达时,已有122个家庭表达了意愿。
对幸运地获得批准的"Host Family"(负责接待的家庭),康州教育局局长诺索布专门写了一封信。他要求家长们掌握孩子的作息时间,孩子们还很幼小,在慈爱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注意道德培养,注意中文的温习。他还特别提到了幼童的健康:
要让中国学生知道卫生之道,要让他们经常洗澡。遇到天气有变,必须躲避风寒,尤其在出汗后要特别谨慎,以免发生意外!
大学生
有多少"留美幼童"曾经考入美国的大学?他们曾进入哪些大学?当我们开始追寻这一历史时,有关的资料不够翔实和确切。虽然仍有空白和疑点,我们的调查还是向前推进了一步---查明至少有50名"留美幼童"进入大学。
有22位幼童进入容闳的母校耶鲁大学。他们是:詹天佑、欧阳庚、容揆、黄开甲、梁敦彦、张康仁、钟文耀、蔡绍基、唐国安、谭耀勋、李恩富、容星桥、曾溥、陈佩瑚、刘家照、陈巨溶、陆永泉、祁祖彝、卢祖华、徐振鹏、钟俊成、钱文魁。
容揆和谭耀勋是抗拒"召回",在大批幼童回国后,留在美国完成耶鲁大学学业的。李恩富、陆永泉则是被召回后,重新回到美国,读完了耶鲁。
在位于波士顿的麻省理工学院,曾有8名中国"留美幼童"就读:邝咏钟、方伯梁、邝贤俦、薛有福、邝景扬、邓士聪、杨兆楠。
在哈佛大学档案馆,我们查到了中国"留美幼童"丁崇吉的入学登记卡。
3位进入了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唐绍仪、周寿臣、吴仰曾。
5位"留美幼童"进入了纽约州瑞萨莱尔理工学院:吴应科、吴敬荣、苏锐钊、罗国瑞、潘铭钟。潘铭钟15岁就进入大学,被称为"天才少年",却因过度刻苦,在入校一年后病逝。我们在哈特福德看到了潘铭钟的墓,草丛中,小小的墓碑已经开裂……
可以肯定,这决不是"留美幼童"进入大学的完整记录。
马克·吐温和格兰特的斡旋
李鸿章原计划把留学幼童送入军事学院和海军学院,但当若干幼童从美国的高中毕业,准备到大学读书时,美国政府却没有接受中国政府的请求。他们允许日本学生在军校学习,却未给中国幼童同样的权利。同时,美国西海岸出现了"排华"浪潮,给中美关系蒙上了阴影。
在容闳和陈兰彬、吴子登为留学生的洋化问题发生争执的情况下,皇帝此时也在一份奏折上批示,要求对留洋事务局严加整顿。在这种形势下,李鸿章感觉到出洋留学事务局大势已去。1881年2月20日他在给陈兰彬的电报中说,"如真无功效,弗如及早撤局省费"。但几天后他接到美国的大学校长和前总统格兰特的两封来信,又对"裁撤"深深犹豫了。
容闳感到吴子登威胁留学事务局生存时,立刻向密友、当地教堂牧师推切尔求助。推切尔首先联络美国若干所著名大学的校长,联名致信清廷的总理衙门。出自耶鲁大学校长波特手笔的这封信称:
贵国派遣的青年学生,自从来到美国,人人善用时间,研究学术,各门学科都有极佳的成绩。……他们的道德,也无不优美高尚。……他们不愧是大国国民的代表,足以为贵国争光。他们虽然年少,却都知道自己的一言一动关系祖国的荣誉,因此谨言慎行,过于成人。他们的良好行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美国少数无知之人平时对中国人的偏见,正在逐渐消失。而美国国人对中国的感情,则日趋融洽。今天听说要召令学生回国,真是无比遗憾。对学生来说,目前正是最重要的时期。……他们像久受灌溉培养的树木,发芽滋长,就要开花结果,难道要摧残于一旦尽弃前功吗?
各位校长严正批驳"中国学生在学校学习,未得其益反受其损"的传言,认为这种传言使美国教育和美国的形象都蒙上恶名。他们批评中国政府,对两国政府当年有正式协议的留学计划,不加详细调查,没有正式照会,突然将学生从校中召回国内,这种举动,只能损害中国的国体。
推切尔牧师和他的好友马克·吐温还决定到纽约见前总统格兰特先生,请求他的帮助。
马克·吐温描绘过那天的情景:过程很有趣。推切尔整夜未合眼,准备见格兰特时的铿锵有力的措辞、无可辩驳的事实,并且将它们烂熟于心,所有的努力不过是要颤颤巍巍地请求格兰特在一份给中国总督大人李鸿章的请愿书上签上名字。结果是,推切尔还没有正式开始他的宣讲,格兰特立刻表态,"我会给总督大人写一封信,单独写一封,给他施加一些更有力的证据,我很了解他,我的话对他会有分量的。我立刻就写。"转眼间,推切尔所作的所有努力都成了零。就好像他来向人借1美元,在他还莫名其妙的时候,人家给了他1000美元。
1881年2月24日,李鸿章致电陈兰彬:格兰特来函,幼童在美颇有进益,如修路、开矿、筑炮台、制机器各艺,可期学成,若裁撤极为可惜。
李鸿章是久经政治风浪的圆滑老臣,在信中,他没有挺身保护容闳,而是说,多年来,容闳偏重西学,使幼童中学荒疏,他曾一再去信诫勉。又说,学生大半出生于广东,幼年出洋,沾染洋习在所难免;吴子登绳之过严,导致冲突,以至于要"全撤",未免近于固执。他说,容闳不愿裁撤,是意料中的;陈兰彬坚持全裁,也不是没有原因。倒是吴子登后来提出的是"半撤半留"的办法值得考虑。李鸿章的意见:进入大学的学生应当继续读完,其余学生中选择聪颖可成才者酌留若干,此外逐渐撤回;留学事务局的人员可酌裁省费。由于当时已有近60名幼童进入大学,加上"酌留若干",这一方案,真正撤回的只是少数。李鸿章的苦心,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他没有想到,总理衙门正好借题发挥,称李鸿章有"不撤而撤之意",向皇帝呈递了"奏请将出洋学生一律调回"的奏折。1881年6月8日,总理衙门奏:
臣等查该学生以童稚之年,远适异国,路歧丝染,未免见异思迁,……若如陈兰彬所称,是以外洋之长技尚未周知,彼族之浇风早经习染,已大失该局之初心……臣等以为与其逐渐撤还,莫若概行停止,较为直截。相应饬下南北洋大臣,趁各局用人之际,将出洋学生一律调回。
是日奉上谕:依议,钦此。
这4个字,和当年批准留学计划的上谕完全一样。
归来
耶鲁大学学生黄开甲,曾写信给他的美国"家长"巴特拉夫人。这封1882年1月28日发自上海的信,让后人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留美幼童"回国后的景况---
……您一定惊愕,我们备受祖国政府苛刻待遇的事。可能您已经风闻此事,但我愿意重述经过,立此存照。
当我们乘坐的"日本号"溯江而上,我们第一次看见上海……曾经幻想有热烈的欢迎等着我们,也有熟悉的人潮,和祖国伸出的温暖的手臂来拥抱我们。可是天呀!全成泡影。水草越来越清楚,想象中的欢迎仪式,使我们越发激动。船头划破平静黄色的水波,当靠近码头时,那船舷碰岸的巨响,才惊醒我们"乌托邦式"的幻梦。
人潮环绕,但却不见一个亲友。没有微笑来迎接我们这失望的一群。码头上,有手推车人力车的苦力,为争生意,指手画脚,吵闹喧嚣。
只有一个人上船来接我们--管理我们信件的陆先生,一个连平庸的中国人民都不如的笨伯。他不雇用马车或船将我们载往目的地--中国海关道台衙门,却雇用独轮车来装载我们。……有些独轮车没有"法租界"的通行证,我们必须下车自扛行李而过。在中国士大夫眼中,这都是丢人现眼的事。……到达海关道台衙门……点过名后,我们享用了一份简单的晚餐。为防我们脱逃,一队中国水兵,押送我们去上海道台衙门后面的"求知书院"。如用西方人的想象,是不能形容这称为学校的地方。您可能知道土耳其人的监狱,或者"安得生维尔的梦魇",但与此地相比,他们是太幸运了。
让我用我的秃笔,来形容荣归故国后所住的"监狱"。即使辞不达意,您也可以想象此地有多糟。
"求知书院"已关闭十年了,……大门十年未开启,墙壁剥落,地板肮脏,石阶满布青苔,门窗均已潮湿腐烂。一跨进门坎,立刻霉气熏鼻,这些阴暗似乎象征我们的命运。入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那潮气由地上砖缝冉冉升起,使我们衣衫尽湿。一种昏沉笼罩着我们,这种侮辱刺痛着每个人的心。而最令人可怖的,是那引起留学监督头脑中荒诞不经的思想,使我们学未成而强返华。……
6天以后,黄开甲搭上英国轮船"露西塔"号去了香港。经香港,他回到他的故乡汕头。到达汕头那天,父母都未得到消息,因为邮政不佳,一周前寄的信与他本人同船抵达。
黄开甲能找到他家的住处,是件不容易的事,因为他已完全生疏了当地的方言。他的父亲在汕头海关任通译,是政府商务上的重要职位。经由一位英国商人的协助,才使海关人员知道他找谁。几经周折,他被带到一座深宅大院前,那里住着他分别9年的父母:
仆人态度不佳,他认为我是来求情的可怜人,而且不许我进去。我听得懂他说我父亲9时起床,10时才接见宾客。我急于见到近在咫尺的双亲及家人,但那仆人坚持我必须等待。我用尽一切语句,甚至以指手画脚的哑语向他求情,他仍无动于衷。
当一切失败后,我突然忆起世界上无论野蛮人、文明人、无论男女老幼,都叫双亲"爸"、"妈",因此我开始大叫起来。
"爸!---"
"妈!---"
这是黄开甲的呼喊,也是所有"留美幼童"面对故乡亲人时的呼喊。所有的思念,所有的倾吐,所有的委屈和无告,都在这呼喊中宣泄!
转机
庚子事变,慈禧挟光绪逃出北京,跑到西安。在经历了濒临亡国的巨大灾难后,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修补千疮百孔的国家机器,也迫于外国列强的压力,慈禧不得不考虑实行"新政"。西逃途中,慈禧曾对光绪说:"我是历来主张变法的,同治初年,我就采纳曾国藩他们的建议,派子弟出洋留学。我支持造船,造机器,不就是为了国家富强吗!"
慈禧回到京城后,清政府连续颁发了一系列"新政"上谕,主要内容包括筹饷练兵、振兴商务、育才兴学、改革官制等。
当时中国的教育制度,就是官员选拔制度。因此在政治风浪影响下的教育制度变迁,对"留美幼童"的影响至深。
慈禧的变法,把奖游学与改学堂、停科举并提,在世纪初年的中国教育领域刮起了一阵弃旧图新旋风。
1905年9月12日,光绪皇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这是一个惊天动地的事件:在中国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宣告废除了。
历史在这里急转弯。原定在1906年举行的乡试被取消,取代它的是对归国留学生的考试。举人、进士等古老的功名,将授给考试合格的洋学生。
"留美幼童"唐绍仪被任命为主考官,"留美幼童"詹天佑和曾经留英的严复被任命为副考官。
"过去几天,我协助学部考选由美国、欧洲及日本回来的学生,"詹天佑1906年写信给他的美国"家长"诺索布夫人的信中说,"共有42名应考,录取32名,其中最佳榜首是陈锦涛,他是1906年在耶鲁得到的博士。……这是开中国考试的先河,过去注重的八股文终于废除了。"
这次考试,在被唐绍仪、詹天佑和严复所赏识的学生中,有日后成为民国政府财政总长的陈锦涛、外交部长的
清末曾有120名幼童赴美,怎么最终回来了94人呢?
1863年,曾国藩府邸迎来了一位来自于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他叫容闳。
容闳这人大有来头,他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留美学生(非官派),由一位传教士带到美国。留美期间,容闳考上了著名的耶鲁大学,成为了第一个在耶鲁大学就读的中国留学生。毕业后,有意振兴国家的容闳就回到了中国,可因没有背景,再加上此时清政府还是很抵触外国技术,所以容闳未能发挥所常,只是在广州美国公使馆、香港高等审判厅、上海海关等处任职,大多是担任文员、翻译。
而在此期间,容闳见清政府不接纳他,曾去见过太平天国的摄政大臣洪仁轩,并向他提出了7点建议,如训练新式军队、设立武备学校及海军学校、建立民主政府、颁定教育制度等等。可是此时太平天国已是自身难保,所以容闳的建议虽被接受,但却很难实施。
于是,失望的容闳婉拒了洪秀全任命的官职,离开了南京,并来到了安庆。在这里他投到了清朝最有权势的汉臣曾国藩的幕府中,做了曾国藩的幕僚。而在曾国藩处,容闳相继实现了他曾经为太平天国所设想的主张,比如协助曾国藩建造了中国第一个洋务企业,江南制造总局,又比如在曾国藩的帮助下,他开设了中国第一所兵工学校。
1870年,容闳在曾国藩办理“天津教案”时,向曾国藩提出由官方派遣学生赴美留学的建议,容闳言:“使予之教育计划果得实行,藉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必可使老大帝国,一变而为少年新中国”,他认为只要让中国的学生从小去国外学习先进的知识,然后学成后报效国家,这样中国就能壮大,就能一跃从老大帝国变成少年新中国。
而后,曾国藩采纳了容闳的建议。1871年8月19日,曾国藩联合李鸿章联名上奏《拟选子第出洋学艺折》,请求慈禧同意以官方的名义,派遣学童到美国留学。不久,慈禧批准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建议,决定派遣中国学童前往美国求学,去学习先进的知识,学习时间为15年。
1872年8月11日,在准备了长达一年的时间后,清廷终于派出第一批平均年龄只有12岁的30名幼童前往美国求学。他们由上海出发,从旧金山登陆,然后乘火车前往新英格兰地区,在这里他们开始了长达近10年的留学生涯,日后在第一批幼童中出现了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清朝外务尚书梁敦彦等知名人士。
之后截止到1875年,清政府又相继派出了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共90名幼童前往美国求学,在三批中相继出现了海军元帅蔡廷干、清华学校校长唐国安、交通大学创始人梁如浩、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等多位知名人士。
当然,四批留美幼童本来是要完成15年学业方会回国的,只是在1881年,或有了变化。因这些幼童都是在十一二岁的年龄被送往美国的,此时他们的思想并未被清朝的条条框框给限制住,所以到了美国后,他们开始彻底的放飞自己,他们一股脑的接受了美国最为先进的民主思想,而这点确是清政府所不能容忍的。
清政府送他们出国是为了让他们学习先进的知识,然后为清朝效力的,而不是让他们学成后来反对清朝的。所以在1881年9月6日,清政府决定召回所有留美幼童,自此持续近10年的官派幼童前往美国事件宣告结束。
而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881年,清政府派出的120位幼童中,有50余位学童相继进入到美国的大学中学习,其中22位进入耶鲁大学,8位进入麻省理工学院,3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1位进入哈佛大学。可以说这一批赴美幼童都充分发挥出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他们克服了重重的阻碍,最终大部分都成为了当时各行各业最为顶尖的人才,并都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这批留美幼童中,被召回国内后从事工矿、铁路、电报事业30人,其中工矿负责人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人;从事教育事业5人,其中清华大学校长1人、北洋大学校长1人;从事外交事业24人,其中领事、代办以上者12人,外交部部长1人、副部长1人,驻外大使1人,国务院总理1人;从事商业7人;从事海军事业20人,其中14人为海军将领,同时为国捐躯者6人,包括广丙舰都司黄祖莲、济远舰大副沈寿昌、致远舰帮带陈金揆、薛有福、扬武舰见习军官黄季良、邝永钟等。
当然在1881年清政府召回留美幼童时,120位留美幼童中,只有94人在1881年分三批被遣送回国。而剩下的26位都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回国,这其中包括9位留美期间不守纪律被遣返的,及17位执意不归及病故的。
当然,这94位遵循清政府的诏令回国的幼童,在回国后并没有得到厚待。他们在回国后,一到达上海就被清政府给集体关到一个学堂里,据一些亲历者回忆:“只有睡觉,似乎让死亡结束一切痛苦和折磨”。之后经过数天的“关押”,他们终于等来了清政府官员,而后那个官员将他们随意的分配,如学工程的詹天佑被派往广州教英语。
不过虽然此时清政府不厚待他们,但是凭借着他们个人的努力和才能,他们都成为各行各业最为顶尖的人才,为中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清政府赴美留学幼童算不算教育交流
算。
清政府赴美留学幼童,这是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开端。
留学是指一个人出国或出境接受各类教育,时间可以为短期或长期,这些人则被称为“留学生”。
标签: 赴美留学幼童